一秒记住【三狐小说】 www.3foxs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李纲今日并未到金銮殿上朝。
他虽然是新科状元,可是翰林院庶吉士的职位,是个没什么职权的官,听着好听,确是没有上朝议政的权利的。
上不了朝,不能陪着苏荷听审,李纲急得鼻孔里都要穿出火来。
一大早他就来到宫门外等候,想听听散朝后大臣们怎么说。
可是他左等右等,从日头爷露脸等到日上三竿,就是不见诸大臣出来。
李纲绕来绕去,整个人都不好了。
“李公子,若是再没有苏郎中的消息,我们就豁出命去,去金銮殿上抢人。”又是那个扮成叫花子的承信郎。
走路连个声音都没有,就来到李纲的身旁。
李纲一听他这话,吓得一个哆嗦,急忙道“不用,承信郎千万谨慎行事,这皇宫内外肯定潜伏着身手不凡的大内高手。
若是救苏荷不成,再搭上你等的性命,皇上再迁怒苏荷就糟糕了。
咱们还是要等等,就算皇上真的判了苏荷死刑,也不至于在金銮殿上就处决了,咱们还是有机会救她的。
另外承信郎你们可要藏好形迹,千万不要暴露了。”
“李公子放心,既如此,那我们就等您的消息,若是苏郎中真的有事,你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我们。
这皇城左近,所有的叫花子都是我们的人,我们还联系了以前的旧部,救下苏郎中应该不成问题。”承信郎弯腰弓背,一身破衣烂衫,还真的像个年老的乞丐。
两个人悄悄说好,承信郎就此别过。
皇宫里。
宋徽宗提到“绝大宋种”的事情,脸就撂了下来。
“大胆苏荷!私自在民间推行绝育手术,你可知罪吗?”宋徽宗脸色难看,语调却不算凌厉,这让苏荷稍稍放了点心。
“回禀皇上,妾身在民间推行绝育手术,也不过是局限到清风镇一个地方,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严重,要绝大宋的种。”苏荷瞟了一眼跪在一旁的赛华佗,见他一脸死灰,像具没有感觉的骷髅。
“妾身之所以推行绝育手术,不过是帮那些家里有了几个子女,再生了也难以养活,想要把新生儿溺毙的人家,解决这生育的难题。
并且妾身做这些事情,也是有条件的,并不是每个夫人都可以做这种手术……”苏荷又把李纲曾经跟皇上说的条件,说了一遍。
赛华佗脸上终于有了反应。
他惊讶的看着苏荷,告苏荷做绝育手术这事儿,他还以为自己打听清楚了,可没想到,苏荷还有做手术的条件。
赛华佗不由得怨恨起勾栏院的姑娘来,只顾着要把自己腰包里的钱掏干净,怎么事情没跟自己说清楚!
宋徽宗脸色缓和了些,很快他又想到一个问题“苏荷,难不成我大宋的子民已经贫穷至此了吗?连生下的孩子都养不活?
那每日里朕的这些臣子,送上来的奏折,怎么都是歌功颂德的?
他们让朕看到的,都是哪里繁荣,何处昌盛!
苏郎中和众朝臣说的难道不是同一个大宋吗?
那到底是你们谁骗了朕!”宋徽宗终于提高了声音,眼神威严的从苏荷以及那些大臣脸上扫过。
大臣们的腰身越发弯了,头也都低了下去。
“……”这种情况下,苏荷是没办法说话的,若说自己说的是真的,那就证明大臣们撒了谎,这种惹众怒的事情,她可不想干。
朝堂之上,有几个老臣因为上朝时间长了,本就尿急,刚才他们两只脚憋的就在原地倒腾个不停。
现在皇上一发火,吓得那几个人直接尿了裤子。
尿骚味让他们附近的大臣捂了鼻子。
王尚书一看事情有点难办,赶紧上前一步,施礼道“回禀皇上,民间确实有些地方,百姓的生活不像大家奏折上写的那么乐观。
不过大部分还是好的,我们大宋这些年没有战乱,生活安稳,百姓的日子处于上升状态。
可是总有些地方受到地域影响,或者发展的慢,或者人为因素导致生活水平不高,养不起孩子倒也是情有可原。
微臣以为,苏郎中的举措,只在帮助这些百姓,并没有鼓动她们全部绝育的意思。
所以这事怕是有什么误会!”
王尚书之所以说是误会,没说赛华佗是恶意陷害。
是因为他知道赛华佗背后的人是王宰相,那个老鬼好事办不出来,若是冒坏水儿,那可是一顶一的高手!
宁得罪君子,不得罪小人,本就同朝为官,皇上又因为王安石变法的事,极信任王宰相。
所以他不想得罪王宰相罢了。
王宰相刚刚说完,就见同知枢密院事王旦又走了出来。
“回禀皇上,民间溺毙婴儿一事,并非虚无。
苏轼被贬黄州,就一直在做一件事情,可是这件事情救人无数,却一直没有被皇上重视,就是因为官员们隐瞒不报,堵塞圣听!”
“哗!”王旦的话,像是一颗炮弹扔到了朝堂上,众大臣又有几个尿了裤子。
宋徽宗剑眉倒竖,龙颜震怒,提高声音道“王爱卿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?
赶紧说来让朕听听!”
苏荷惊讶的看着王旦,很是佩服他的勇气。
这人果然和史书上的记载的一样,够直爽!
“回禀陛下,这溺毙婴儿一事,在苏轼到达黄州之后就发现了。
两湖之地的乡村,一直有溺婴的风俗。
一般家庭只生二男一女,多生的都溺死。尤其不养女婴。
孩子刚生下来就用冷水溺死,父母也不忍心,溺杀时都闭着眼睛背过脸去。
甚至有个叫石揆的,连杀了两个儿子。去年夏天,其妻产下四胞胎,此人残酷至极,把母子都溺毙了。
苏轼每次听说附近有产后溺子的,都跑过去相救,并送去衣服和食物,救活了不止一例。
他还建议太守大人把溺子写入刑律,依律判罚,并“录条粉壁晓示”
苏轼组织成立了一个救儿会,向富人募捐,用以买米买布买棉被,并请安国寺的一个和尚当会计,主管帐目。
救儿会到乡村调查贫家孕妇,只要她们答应养育婴儿,就给予钱粮、棉衣。”
“臣这里还有一封信,是苏轼写给武昌太守朱寿昌的,圣上若是看了,就会对民间溺婴之事窥之一二。”王旦双手托着一封书信,高举过顶,像是托着千万条性命!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