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频 其他小说 大明霸王:李七岁带朱标打穿洪武

第379章 凯旋

  一秒记住【三狐小说】 www.3foxs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
   洪武十二年的深秋,北平城万人空巷。

  自太子、燕王、大将军率征东大军凯旋的消息传来,整个京城便沉浸在一种节庆般的氛围中。

  今日,正是王师正式入城的日子。

  通往紫禁城的朱雀大街上,早已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。

  人们翘首以盼,争相一睹凯旋将士的风采,尤其是那三位传奇般的年轻统帅。

  “来了!来了!”

  不知谁喊了一声,人群顿时骚动起来。

  远处,旌旗招展,盔明甲亮,凯旋的队伍如同一条威严的巨龙,缓缓驶来。

  队伍最前方,太子朱标一身戎装,骑在高头大马上,

  面容虽带疲惫,却目光沉静,气度雍容,

  不断向道路两旁的百姓颔首致意,引来山呼海啸般的“千岁”之声。

  紧随其后的,是燕王朱棣。

  他依旧是那副意气风发、顾盼自雄的模样,骑着战马,时不时挥舞手臂,

  引得人群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,尤其是许多大姑娘小媳妇,更是看得脸颊飞红。

  朱棣显然极为受用,咧嘴笑着,露出一口白牙。

  而与他并行的李祺,则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  他神色平静,目光内敛,仿佛周遭的喧嚣与他无关,只偶尔与身旁的朱棣低语一句,似乎是在提醒他注意仪态。

  但这种沉稳,反而更添了几分深不可测的大将之风,令人心生敬畏。

  队伍中段,是由马车装载、重兵看守的一箱箱“战利品”——虽盖着油布,但偶尔露出的金银光泽,已足以让围观者发出阵阵惊叹。

  队伍末尾,则是一队队垂头丧气、被绳索串联的倭寇高级俘虏和部分象征性带回的倭人女子,

  他们的存在,无声地诉说着这场远征的彻底胜利。

  “太子殿下千岁千千岁!”

  “燕王殿下威武!”

  “李大将军神勇!”

  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,整个北平城沸腾了。

  端坐在奉天殿龙椅上的朱元璋,听着远处隐隐传来的欢呼声,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欣慰和自豪,但眼底深处,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。

  他手中,正把玩着一枚从东瀛带回的、成色极佳的金锭。

  “回来了……总算都平安回来了。”

  他低声自语了一句。

  奉天殿内,文武百官分列左右,气氛庄重而热烈。

  “宣!太子朱标、燕王朱棣、大将军李祺觐见!”

  司礼太监尖细的嗓音传遍大殿。

  在百官注视下,朱标、朱棣、李祺三人身着朝服,

  步履沉稳地走入大殿,行至御阶前,撩袍跪倒:

  “儿臣朱标(朱棣)!”

  “臣李祺!”

  “叩见父皇(陛下)!万岁万岁万万岁!幸不辱命,东征凯旋,特来复命!”

  “好!好!好!”

  朱元璋朗声大笑,亲自起身走下御阶,将三人一一扶起,

  “快起来!让咱好好看看!瘦了,也黑了!

  但精气神更足了!好!都是我大明的好儿郎!此战,你们立下了不世之功!”

  “父皇(陛下)洪福齐天,将士用命,儿臣(臣等)不敢居功!”

  三人齐声道。

  “不必过谦!”

  朱元璋大手一挥,“功劳簿咱已看过,赏赐稍后便至!

  今日朝会,就是要议一议,这打下来的江山,该如何治理!

  这未来的海疆,该如何永固!”

  他回到龙椅,目光扫过群臣:“都说说吧。畅所欲言。”

  话音刚落,户部尚书率先出列,脸上激动得泛光:“陛下!太子殿下与大将军此番东征,所获巨丰!

  金银矿藏暂且不说,仅缴获之现银财宝,初步清点,已逾千万两!

  足以充盈国库,惠及天下百姓数年!

  此乃社稷之福!臣为陛下贺!为大明贺!”

  工部尚书也急忙附和:“不仅如此,东瀛岛上,金山银脉已然探明,若能持续开采,则我大明国库,将再无匮乏之虞!

  臣建议,应立即增派工匠,扩大矿场,加快采掘!”

  不少大臣纷纷点头,面露喜色,沉浸在巨大的财富喜悦中。

  然而,朱标却上前一步,神色沉静地开口:“父皇,诸位大人。

  金银虽好,然取之需有道,用之需有度。

  东瀛新定,民心未附,若一味强征暴敛,恐再生变乱。

  儿臣以为,当务之急,非急于敛财,而是稳固统治,休养生息。”

  李祺接口道:“太子殿下所言极是。臣在东瀛所见,其民久经战乱,困苦不堪。

  若我能施以仁政,轻徭薄赋,使其安居乐业,则其地可永为大明屏藩。

  若竭泽而渔,逼其反噬,则金山银山,亦成烽火狼烟。请陛下圣裁。”

  朱元璋捻须沉吟,缓缓点头:“标儿和祺儿虑得长远。不错,眼光要放远些。那你们说说,该如何治理?”

  朱棣按捺不住,嚷嚷道:“父皇!这有何难?不服就打!

  派重兵驻守,咱老朱家的人去管!

  把那帮矮矬子都打怕了,自然就老实了!

  再把他们壮劳力都拉回来修运河、筑长城,废物利用!”

  一些武将出身的大臣闻言,纷纷点头称是,觉得燕王殿下话糙理不糙。

  但文官队列中,立刻有人出言反对。

  一位老翰林出列道:“陛下,燕王殿下勇武可嘉,然治理地方,非一味强压可成。

  东瀛毕竟非我族类,言语不通,风俗迥异。

  臣以为,当效仿古之良法,行‘羁縻’之策,择其土著中之恭顺者,册封为王,令其自治,向我大明称臣纳贡即可。

  如此,可省却直接治理之烦扰,亦能彰显天朝怀柔远人之德。”

  “臣附议!”

  “老臣以为此法稳妥!”

  不少保守的文臣纷纷表示赞同。

  朱标微微皱眉,正要开口,李祺却先说话了:“陛下,臣以为,‘羁縻’之策,或适用于偏远小邦,然于东瀛,恐有不妥。”

  顿时,所有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。

  李祺不慌不忙,从容道:“东瀛四岛,孤悬海外,却紧扼东海航道,地理位置极其重要。

  若仅行羁縻,其地实则自立,今日称臣,明日便可背盟。

  其民勇悍,兼通海事,若不能实控,一旦有变,则昔日倭寇之患,恐将重演,其祸更烈!”

  他顿了顿,语气斩钉截铁:“故,臣冒死进言:东瀛之地,必须实控!

  需设郡立县,派遣流官,推行王化,教授汉语,移风易俗!

  同时,建立大型海军基地,常驻重兵,牢牢掌控其海域!

  使其地、其民、其资源,皆真正为我大明所用,永绝后患!”

  这番话,掷地有声,让整个大殿为之一静。

  朱元璋眼中精光闪烁,显然极为触动。

  朱标立刻支持:“父皇,祺弟所言,方是长治久安之策!

  儿臣附议!唯有实控,方能将东瀛真正变为我大明海疆不沉的战舰,而非时叛时附的藩属!”

  朱棣也琢磨过味来了,一拍大腿:“对啊!老子打下来的地方,凭什么让别人管?就得咱们自己人说了算!祺哥说得对!”

  文官队列中一阵骚动,显然李祺这“实控”之策,

  触及了许多人“怀柔远人”的传统观念,

  也意味着需要投入巨大的管理成本和军事力量。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