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频 其他小说 穿书七零:女场长她火爆全兵团

第385章 385:大结局,全文完

  一秒记住【三狐小说】 www.3foxs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
   会议终于开完。

  其他人散会,留下了五个新局长人选,又进行了一次小范围内部会议。

  五位局长,其中三位,是原本的师长或者副师长。

  另一个,由京城农垦部派来的。

  只有谭小絮一个,是提拔上去的,也是唯一的年轻干部,以一己之力拉低五位局长的平均年龄。

  五位局长接受了农垦部任命,拿到任命文书。

  “一个时代结束了,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启,我们一定要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!”

  又在哈城待了几天,进一步讨论了兵团撤销后的安置工作。

  一个星期后,谭小絮、高毅松两人才启程返回。

  按原路,先把裴师长送到鹤城。

  谭小絮又在鹤城待了几天,先熟悉一下未来的工作。

  裴师长特意带她到了自己办公室:

  “以后,这就是你的办公室了,还有你的秘书人选,最好也提前选好,按理说你至少要配三名秘书,可以从我之前的秘书里挑选一个,你自己可以从农场那边带一个,以后有合适的人选再选一个。”

  谭小絮想了想,看向高毅松:

  “能兼职我秘书吗?高秘书?”

  裴师长:“???”

  高毅松:“遵命。”

  在鹤城待了两天,初步和裴师长交接了下工作,两人这才回农场。

  农场这边,也要进行工作交接。

  最主要的是,自己走后,要选一位总场长上去。

  这个总场长的人选,按理说应该由师部任命。

  但师部撤销,现在她成了鹤城农垦局局长,所以这个总场长的人选,还是由自己做主。

  谭小絮大胆提拔,把在二分场当场长的常文提拔上来,作为总场场长。

  由于父子俩不适合在一个机关单位担任正副场长,所以把常副场长调到二分场担任二分场场长。

  常荣军虽然表面上降职,但儿子一下成了总场长,他更开心。

  此时,常文和邱淑瑶已经结婚,邱淑瑶怀了孕,也跟着一起调入总场。

  未来一年时间,谭小絮频繁奔波于鹤城、胜利农场、二分场之间,把兵团撤销后的工作处理的井井有条,没有发生任何动乱。

  胜利农场,也是最快稳定下来的农场。

  接下来,所有人担心的事发生了,兵团一撤销,知青们的情绪开始不稳。

  每个人都想回城。

  知青想回城其实由来已久,但一直没有爆发出来。

  兵团撤销的消息传到基层后,开始大面积爆发。

  在兵团插队的知青,比在农村插队的知青更难回城。

  因为知青到农村去,其实是占用了农民的土地资源,农民是不欢迎知青的,也希望看到他们早点回城。

  但是在兵团插队的知青,拿的是国家工资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。

  一旦知青大面积回城,农场这边会面临人才流失。

  到时候,学校没了老师,医务室没了卫生员,修配厂没了维修员。

  连拖拉机也有可能撂荒。

  所以农场轻易不肯放知青离开。

  但是在胜利农场这边,尤其在二分场,谭小絮预料到未来有一天知青会大面积回城,已经提前做了部署,培养了一大批老职工和他们的子女。

  所以知青大面积回城,虽然对农场会伤筋动骨,但不至于伤了元气。

  那些已经培养出来的老职工子女和本地职工,都能接替知青们的工作。

  教室里依然有人上课,卫生室里依然有卫生员值班,地里的拖拉机也不至于没人开。

  许多技术岗位上,都有本地职工在挑大梁。

  直到这时候,大家才佩服起谭小絮的长远眼光,明白她栽培老职工子女的良苦用心。

  对于回城手续的审批,谭小絮也不像其他农场那么严苛。

  其他农场,一味的阻止知青回城。

  有的知青为了能回去,不惜摔断腿,办了病退。

  有些偏远的连队,为了能回城,发生群体斗殴事件。

  谭小絮给自己所管辖的十八个农牧渔场发布命令,对于愿意回城的知青,尽量放宽条件,不得刁难。

  对于愿意留下来的知青,也要适当优待,吸引他们在边疆安家落户。

  所以,鹤城农垦局辖下农场的知青们回城更加容易一些。

  不过,有些人发现回城之后,城里的生活并没那么好,工作难找,住房拥挤,一家三代十几口人挤在一间屋里的情形也常发生。

  吃的差、住的挤,远不如在农场待的舒服。

  农场起码有几十块钱工资,饭菜管饱,住的也宽敞。

  所以有些知青在回城后发现不能在城里立足,又跑回农场。

  农场对这些回来的知青全部收留。

 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农场里,知青回城比例最少的,是胜利农场二分场。

  因为此时,二分场已经不单单是个农场,更是个文明全国的工业重镇。

  几年时间疯狂建设,已经由原来的乡镇规模,发展成了县城的规模,盖起了小楼。

  而十一连队那边,也由一个农业连队,发展成了乡镇规模的冬季蔬菜种植中心。

  十一连队知青的变动,比二分场更少。

  选择回城的知青寥寥无几。

  大多数知青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。

  如今,十一连队从最出的三座小院,发展出上百座小院。

  连队孩子多了起来,学校也建了起来。

  原本只有一间屋的代销点,也盖起了五间门面的供销社。

  十一连队已经成了整个胜利农场规模最大的连队。

  十一连队的年产值,超过其他与胜利农场同等规模的农场的五倍还多。

  时代的洪流冲刷着十一连队,冲刷着二分场,也冲刷着胜利农场。

  但没有让它们凋零,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强大。

  一代代人落地、成长,前仆后继的投入到这场洪流中,演绎着属于每一代人的传奇。

  在兵团正式撤销一年后,谭小絮也把两个孩子接到鹤城居住。

  两个孩子终于第一次坐上爸爸的飞机。

  飞机上,有一批离开农场的知青和下放干部。

  霄霄看着他们,问妈妈:

  “妈妈,他们背着包袱是要离开吗?”

  “对,他们要离开这里了。”

  “那我们也要离开这里吗?”

  “不,我们不离开,妈妈生在这,长在这,妈妈的使命在这,妈妈会永远守着这片土地。”

  “那爸爸呢?”

  “爸爸会守着我们。”

  (全文完,感谢阅读。)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