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频 其他小说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

第1039章 夏威远扬历三朝,国积沉疴降人才

  一秒记住【三狐小说】 www.3foxs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
   第1039章夏威远扬历三朝,国积沉疴降人才

  大夏升龙六年五月

  准备充足的夏军又准备启动战争机器。

  以西州回鹘上贡物品质量太差,心不诚为由,兵出甘肃。

  夏军以极快的速度击溃了西州回鹘在伊州的三万骑兵。

  六月

  夏军围攻西州回鹘都城高昌,锐利的火炮仅仅用了半日,便轰塌了高昌城墙。

  高昌城陷,西州回鹘可汗等一行君臣被押解入京。

  夏皇白牧赐封黑心侯,着软禁开封府邸,与违命侯李煜比邻。

  九月

  还未班师的夏军以喀喇汗国侵占本属于夏国领土于阗为由,继续西进,大败喀喇军于拔达岭山口。

  喀喇军恐惧夏军,北撤至北疆,并急忙遣使往夏营投降。

  这时候,安南路、漠南路辖内的番人不满夏廷统治,起兵造反,昆宁路治下本来归顺的土司,在东南亚诸国的共同挑唆支持下,相互兼并攻伐。

  甚至于漠北的契丹人蠢蠢欲动,又有远东女真人不断南下劫掠。

  鉴于此四方不稳的情况,白牧同意了喀喇汗国的请降。

  册封喀喇汗王为回鹘可汗。

  夏廷于是在南疆置安西路,治所疏勒城,并设安西都督府,留下三千驻军后,大军班师平叛。

  大夏升龙八年

  夏廷终于平定完境内番人之乱,斩杀安南伪主李佛三,荡平女真五个部落。

  并强势出兵将原本一体的三个昆宁大土司,分成十三个小土司。

  大夏升龙十年

  夏廷再次出兵西域,彻底将喀喇汗国赶至中洲,占领天山以北。

  大夏再次设安西北路,治所八剌沙衮;安西南路,治所疏勒。

  并置安西行省,辖安西南北两路,置安西都督府,驻兵五千,选派宗王镇高昌城,又设安西司,管理治下番人,以此安定西域。

  并且,在大夏不断出击漠北的情况下,契丹人被完全赶了出去,与回鹘人一样,往中洲方向逃遁。

  大夏再次设漠北路,改漠南行省为安北行省,辖漠南东西路、漠北路。

  又置漠北都督府,与漠南都督府共同管理草原。

  改漠南宣抚司为‘安北宣抚司’,辖漠南司、漠北司。

  于是在大夏政治、军事、宗教三管齐下,安西、安北两地稍微安稳下来,被纳入大夏版图。

  大夏升龙二十三年五月

  夏皇白牧去世,享年七十七岁,上谥号“明威睿文敬孝皇帝”,庙号“康宗”,葬“永平陵”。

  五十八岁皇太子白枫登基,秦王白汝被册立为太子,太子妃钱氏。

  廷议定年号“康乐”。

  大夏康乐十三年十月

  康乐帝白枫病逝,龙龄七十一岁。

  太子白汝即皇帝位,秦王白岳成为太子,秦王妃杨氏被册立为太子妃,定年号“泰宁”。

  白枫谥号“盛德宪文宣孝皇帝”,庙号“真宗”,葬“永康陵”。

  康乐帝在位十三年,大夏没有主动发动一场对外战争,却占领了安南南部的占婆、辽东的大兴安岭以北,乃至库页岛。

  甚至还在海外拥有了麻逸、巨港、大洋、南爪哇、阿布五个总督府。

  如此一来,大夏治下的人口猛增至八千万,已经相当于唐朝的鼎峰时期。

  算起来,大夏已经立国八十年。

  从平定天下开始算,也已经有了五十多年。

  之所以大夏没有主动对外发动一场国家战争,却增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

  原因就在于大都督府下辖的边地都督数十个,鞭长莫及加上还要管理中央五十万禁军。

  以至于边疆都督府贪图军功,贸然挑起边境争端,大夏国土由此被动扩张。

  因此虽然大夏国土面积在增加,朝贡国却在不断减少,以至于阿拉、天竺、黑非地区的诸国都不愿意派使者与大夏交流。

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康乐帝重用文官,重置总理院,准备将地方都督府纳入总理院之下,以文官制衡武官。

  谁知边疆都督反应剧烈。

  几乎同时间四边皆反,只有昆宁有黔王府镇压,相对好些。好在中央兵力够强,禁军中的神机军也编练了近五万人,大炮数百门。

  于是在中央派遣禁军平叛之下,叛军没了后勤支撑,仅用了一年半,便将所有叛乱都压制了下来。

  被诛杀的高级武官多达十数人,中低级武官上百。

  甚至其中还有宗王被牵扯进去,被削去爵位的宗亲六人,都是郡王以上。

  最终,康乐帝废除边地都督府管理本地辖区内卫所兵的权限。

  所有卫所兵统一归兵部调遣,都督府仅负责防区内的城防,并改由接受枢密院的管理。

  大都督府变成专门管理中央的五十万禁军。

  如此一来,枢密院的权重上升,兵部的权重也上升了。

  并且,由于此战中新式火器军队战力突出,康乐帝在步军司、马军司、水军司、殿前司之外,设新军司,置新军都督,管辖一应火器军队。

  新军下辖军号有左右神机军、左右雷捷军、左右崩山军六军。

  与步军六军、马军六军,合称为‘中央六军’。

  大都督府也别称为“六军都督府”。

  解决完边军问题,还不等康乐帝白枫休息,又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他面前。

  便是随着国土面积增加,自然出现了兵力数量增加,水军战船增加,官僚人数增加,也就是治理成本直线上升。

  更别说远东地区与安北、安西、安南、昆宁等地几乎都是吃粮大户,又没什么收入。

  而因为得罪了西洋诸国,大夏对外贸易遭到针对,收入骤减。

  尤其是中洲阿拉伯帝国瓦解,陷入四分五裂,大夏的陆上丝绸之路遭到重创。

  一边是成本猛增,一边是收入骤减。

  哪怕是大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也陷入了缺钱少粮的窘境。

  若不是有遍布全国的大夏钱庄中的积蓄,夏廷早就面临财政破产了。

  更要命的是,没等白枫着手解决,自己便撒手人寰了。

  大夏泰宁三年

  五十岁的泰宁帝白汝,相较于历代先帝来说,还是比较稍显年轻的。

  他一上台,便着手准备解决财政崩盘的困境。

  他清楚,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必要先选一个能人,光靠他自己,是不行的。

  三月

  深知泰宁帝心意的宰相文彦博,向白汝推荐了度支司判官王安石。

  经过绣衣卫走访调查,白汝知道了王安石的过往。

  王安石,江南西路抚州人,年少便随父入京,以文结识大儒欧阳修,获得其赞赏。

  后来参加会试,考中进士,名列榜眼。

  及第后,被授为淮南路布政使七品判官。

  任满后,他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,调为鄞县知县。

  任职期间兴修水利、扩办学校,初显政绩,后升任舒州通判,人民称颂,政绩斐然。

  后历任都察院御史、群牧判官、杭州知州、度支判官。

  白汝查看完档案后,很是满意,着人召王安石入京述职,实为奏对。

  而得到文彦博提前通气的王安石,入京后便上疏《臣安石斗胆试言国事书》。

  书中以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为出发点,指出了当今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:

  经济困窘、社会风气败坏、奢靡之风大行其道、国际环境堪忧、兵员冗余、衙门重复。

  他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制度繁杂、用人不明、地方法令不审、士绅代替豪强、大肆发放高利贷。

  并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设想,建议朝廷改革取士、整编军队、革新财政。

  白汝听罢大喜,但碍于王安石职位太低,不好骤然提拔高位,以免朝野议论。

  随即召他入任翰林学士兼侍讲。

  (本章完)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